时间 | 平均 | 最高 | 最低 |
---|---|---|---|
2025 | 1008.34 | 1198.11 | 819.67 |
2024 | 370.48 | 1266.42 | 74.85 |
2023 | 247.93 | 442.62 | 101.02 |
2022 | 0 | -13.49 | |
2021 | 129.1 | 147.01 | 111.09 |
2020 | 89.53 | 156.69 | 48.83 |
2019 | 53.42 | 73.06 | 42.24 |
2018 | 59.95 | 79.39 | 42.27 |
2017 | 76.38 | 87.13 | 66.49 |
2016 | 96.46 | 119.69 | 80.27 |
2015 | 136.36 | 253.41 | 88.65 |
2014 | 70.95 | 100.19 | 53.17 |
2013 | 53.87 | 70.41 | 39.37 |
2012 | 37.65 | 47.16 | 31.67 |
2011 | 69.35 | 130.49 | 38.27 |
2010 | 78.89 | 111.54 | 63.04 |
【机器人概念持续走强 能否成为8月最强主线?】机器人概念持续走强,能否成为8月最强主线?和讯信息首席投资顾问夏立军认为,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,产业链有望成为8月行情的主线;兴业证券深圳分公司投资顾问刘文认为,8月中旬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有望带动机器人板块走强;酷望基金刘刚认为,人形机器人上游零部件企业将优先受益于量产红利。(第一财经) 来自: 7x24
2025-08-05 14:54:40【机器人、减速器概念延续强势 中马传动2连板】早盘机器人、减速器概念延续上周五强势,中马传动2连板,东杰智能触及20cm涨停,夏厦精密、日盈电子、嵘泰股份、浙江荣泰、长盛轴承等跟涨。 来自: 7x24
2025-08-04 09:35:37【机器人、减速器概念局部异动 中马传动直线涨停】机器人、减速器概念局部异动,中马传动直线拉升涨停,夏厦精密触及涨停,东杰智能涨超15%,荣泰健康、兰剑智能、优德精密、德马科技等跟涨。 来自: 7x24
2025-08-01 11:13:25【机器人概念逆势活跃 海昌新材20CM涨停】早盘机器人概念逆势活跃,海昌新材封20CM涨停,优德精密、祥鑫科技、德迈仕、欧圣电气、安培龙跟涨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29 10:03:35【机器人、PEEK材料概念股震荡走强 横河精密等多股涨超10%】机器人、PEEK材料概念股震荡走强,横河精密、超捷股份、优德精密、品茗科技涨超10%,兴森科技、海昌新材、唯万密封、东杰智能、金发科技等涨超5%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28 09:52:13【机器人概念午后活跃 上海机电涨停】午后机器人概念活跃,上海机电封涨停,横河精密、涛涛车业涨超10%,新时达、博杰股份、丰茂股份、山东威达、华辰装备等多股涨超5%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25 13:32:51【机器人概念延续强势 中大力德5天3板】机器人概念延续此前强势,中大力德走出5天3板,此前浙江荣泰触及涨停续创历史新高,唯科科技、伟创电气、上海机电、华依科技、禾川科技等跟涨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17 11:07:28【机器人概念股震荡拉升,中大力德触及涨停】 机器人概念股震荡拉升,中大力德触及涨停,江苏雷利涨超5%,恒工精密、美力科技、兆威机电、鸣志电器跟涨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11 13:25:17【机器人等投资成立新公司 含区块链相关业务】企查查APP显示,近日,山东赛思智控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,法定代表人为王金涛,注册资本为300万元,经营范围包含:数字技术服务;大数据服务;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;软件开发;区块链技术相关软件和服务等。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,该公司由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,后者由济南赛思浦科技有限公司、机器人等共同持股。 来自: 7x24
2025-07-04 14:38:16【机器人融资额5个月超去年总和,投资人称挤破脑袋也要上机器人牌桌】“机构现在挤破脑袋也要上牌桌。” 一位头部机构投资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 2025年的具身智能赛道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。IT桔子数据显示,2025年前5个月,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232亿元,超过2024年全年209亿元总和。 但不同于过往早期技术行业,据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观察,今年具身行业存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,是大型产业投资者开始入局。此前行业内的产投出现美团、字节、阿里、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都还很正常,但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大型制造业产投入局,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夸张的。刘天杰对记者表示,早期阶段、技术尚未得到完全验证、商业化暂未实现闭环,这样的状态下选择入局,说明这些大型制造企业内部也有自身战略考量。 一方面,机构争相入局,给到被投企业远超预期的投资额;但同时,具身行业创业者却普遍感到估值被低估。这种矛盾折射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的特殊发展阶段,如果将视野放宽到具身万亿规模的前景之下,或许也仅仅是大浪淘沙的前奏。(第一财经) 来自: 7x24
2025-07-03 17:44:13